之前已经介绍了天干十神兽中的前五位,可以概括为:龙、凤、狮、马。其实它们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动物,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然而相比之下,后五位却更为神秘。
排行第六的就是狻猊。能读出这两个字的都不多。大部份人只能根据它的“反犬旁”明了这是种猛兽。有些人甚至图省事直接用“酸泥”这个音近词代替。
新造的狻猊石像
然而更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一些的人就会知道有关狻猊的地位非是凡兽可比。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牛魔王用七十二变d斗大战,孙悟空变成“金眼狻猊”战败了牛魔王变的“花斑大豹”。说它“声如霹雳,铁额铜头,复转身要食大豹。”
而在《镜花缘》中,大唐三人组来到西海第一大岭麟凤山,就亲眼看到狻猊与麒麟组织的一场百兽大战。原著中写道:“为首其状如虎,一身青毛,钩爪锯牙,弭耳昂鼻,目光加电,声吼如雷;一条长尾,尾上茸毛,其大如斗。走到凤凰所栖林内,吼了两声,带著许多怪曾,浑身血迹,撺了进去。”嗣后“只见狻猊喘息片时,将身立起,口中叫了两声。旁边撺出一只野猪,扇著两耳,一步三摇,倒象奉令一般,走到跟前,将头伸出,送到狻猊口边;狻猊嗅了一嗅,吼了一声,把嘴一张,咬下猪头,随将野猪吃入腹中。”很明显,狻猊是有兽王之威的神兽,同四大灵兽是一个级别的。可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在生活中看到呢?
《镜花缘》里的狻猊
相信只要关心这件事的人都已经看过一些有关狻猊的考证,而且作者都是下了工夫的,把这事的来龙去脉说得比较清楚了。按其总结,狻猊神话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古先秦时期。首次提到狻猊的文献就是记载周穆王的那次伟大西行的《穆天子传》,里面提到:“名兽使足走千里,狻麑野马走五百里。”注意,这里是“狻麑”而不是“狻猊”。虽然读音完全一样,但蕴含着有差别的信息。而后,中国现存第一部辞典,成书于战国的《尔雅》中则提到:“狻猊,如虦猫,食虎豹。”所谓“虦猫”就是浅毛猫,说明狻猊应该是猫科。那比虎豹还要凶猛得多的会是谁?
古人给出了答案,晋代的博物学家郭璞注解《尔雅》说:“即狮子也!”这是很合理的。前面就提到过,狮子正是古人理想中虎豹的克星,无敌的域外神兽。但要注意,此时不说距周穆王的时代,就算离战国也已经相去好几百年了。很多东西已经产生了变化。不过这些不影响狻猊文化,也就是狮子文化在唐代大行其道。不同于后世多把香炉脚做成狻猊形。在唐代的很多器物上都有其造型。如在大明宫的内殿门槛上,就铸造了一对铁狻猊。很明显就是守户镇宅的狮子。
狻猊香炉
以上是狻猊文化的第二阶段,一直到明代还有影响,当时的很多“狻猊图”画的明显就是狮子。而这时却已经进入第三阶段了。其转变楔机就是李东阳的“龙生九子”说。其将传说中的九大神兽与龙扯上了关系。其中就有“狻猊”。标准的说法是狻猊为神龙与狮子所生。形状如狮却有龙的神力,性好吞吐香火因此常被铸造在佛前的香炉脚上。而成为十脊兽之一也正是因为此一项技能可以用来御火,也就是防止火灾。
在脊兽中,狻猊与狮子非常相象,但也有区别。一般狮子是卷毛而狻猊是直毛,明白这一点就不会把它俩搞混。可是很明显,现代已知的所有狮子都是直毛,这样反而更证明了狻猊就是狮子。
狻猊像
以上就是网上对于狻猊神话的介绍,几乎已经可以说是常识了。不过深入一层,会发现些新东西。
首先,是第一阶段,有关狻猊的记载。现代人读古书往往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割裂。也就是忽略文章的前后关系,直接根据只言片语,得出结论。这样往往会得出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结论。比如在韩非子的《说疑》中,就曾提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就被很多人用来证明《竹书纪年》中“舜囚尧,禹流舜”的记载,进而否认禅让制,但事实上韩非子却是用上面的那段话来点明某些可能会篡改历史的家伙,当然当不得真。
然而《穆天子传》有关狻猊的记载却是真的“割裂”的,前后没有任何关系,只能强行解释成描绘周穆王车马仪容之盛,但与象狻猊、野马这样的野兽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因为《穆天子传》与《竹书纪年》是同时同地的发现,当时因为破坏和古老原本的竹简早已经面目全非,所以不排除是学者整理错误的结果。
结论就是这里的“狻麑”可能与我们所知道的完全不同。也许真的就是一种鹿类动物。虽然在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楚简《三德》,上书“(豸捋)猊(食人)虎,天无不从”。但就算这话说的真是狻猊,也不排除它是“鹿化”的。记着在神话里,就算是马,也可以吃虎的,如《山海经》中提到的驳马。而“鹿”神化后也会是高贵的神兽,最典型的就是麒麟。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 《三德》 篇
等到了第二阶段,要记住,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一个有意思的乌龙事件可以证明这一点,那就是在《西游记》里,对二十八宿中的“井木犴”,很多画家都将其画为驼鹿。然而细究原文,就不是这么回事,要知道,井木犴是几口咬死犀牛的猛兽。如果真是驼鹿,它能咬破犀牛的厚皮?其实这是语言入侵的结果,驼鹿的满语名称叫“犴达罕”,经清一朝,就被以为是“犴”了,其实井木犴应该是龙生九子之一的“狴犴”,也就是虎头长角的神兽,算是狻猊的兄弟。也就只有老虎一样的尖牙利齿,才能破犀牛的防。
名画家也会把井木犴画错
从明到清,仅仅二百多年时间,神兽名称都发生了这样的转变,从战国到东晋也一样。先秦的“狻麑”一定就是晋代的“狻猊”?未必!
魏晋也是佛教大发展的时代。和尚们对中国传统神兽做出了很多改造,比如把印度的“那伽”说成龙,把“伽楼罗”说成“金翅鸟”,进而说成“凤凰”。改造个“狻猊”轻轻松松。
但说狻猊就是狮子还是有依据的。因为它们的声母都是“s”,据考证,都是源自波斯语“shir”。然而这只是最初的源头。在后世发生的分化不能抹杀。就象对佛教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毗沙门天王是中国托塔天王的源头。他手中的“胜利幢”其实就是“宝塔”,但李靖和魔礼红几乎全无关系。
而到了明清,所有的神兽都发生了一个“龙化”的情况。哪怕是与龙同为顶级神兽的麒麟,也被安了一颗龙头,还有“龙牛生麒麟”的说法。所以“狻猊龙子说”也就是听听就好。事实上,所谓“龙生九子”根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除了李东阳的版本外,《西游记》、《十竹斋笺谱》里都各有一个版本,彼此里有所出入。笺谱里提到了一种叫“金猊”的神兽,样子也和狻猊有几分相似,介于龙狮之间。头上有角,身上有鳞。但真要归于博物的层面,就象“熊猫不是猫”一样,要说“狻猊”就是“金猊”只能说是典型的“不求甚解”。
《十竹斋笺谱》里的”金猊“
所以说到底,狻猊还是与狮子有些差别的神兽,要把其文化内涵说全只能是“狮子2.0”。不能因为两者深有渊源就混为一谈,那样会丢失很多有价值的文化基因。
在宋代的《营造法式》图版上就有狻猊的画像,与狮子十分相象,但除了是直毛以外,还头生一角。不过考虑到现有通行《营造法式》是民国年间重新排版的,这应该是民国人对狻猊的看法,难怪看起来与舞狮很是相象。
《营造法式》里的狮子、麒麟和狻猊
总结现在所有有关狻猊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狻猊的形象是以狮子为基础的,至于在这之外,身上有没有鳞,头上有没有角,是独角还是双角,其实都不重要。只要它是和狮子有几分相似的动物,都可以称之为“狻猊”。
明末笔记小说《吹景集》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说的是云南腾冲出现一只怪兽,一首双身,虎头猪耳,尾上有毛如人发,力大无比,以羊为食。当地人想捕捉它没有成功,最后以下了药的羊做为陷井,才d死了它。后来一西域僧人才认出,那就是当地的“火眼狻猊”,象征战乱。这也就预示了明末的天下大乱。
可以看出,这个故事里的“狻猊”与狮子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也叫“狻猊”,应该还是与战争有关。因为在古书中,经常用“狻猊”代表将军。甚至有盔甲也以其为造型。
现代人仿制的”狻猊甲“
所以我们不妨将狻猊看成狮子进化而成的另一种神兽,这在中国神话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就象蛇修成蛟,蛟修成龙,龙修成角龙,角龙修成应龙一般。正好与现代生物进化论暗合。科学与神话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思路,但我们不应该被它们束缚着思维。事实上,在中外神话中都有很多与狮子相似却又不是狮子的神兽,我们可以将它们看成狻猊的眷属甚至就是本尊。
香炉顶狻猊显圣
明清的龙子传说其实是提供了这种生物进化的一种标准模板,即龙形就是所有神兽进化的最终形态。就象很多神话中一切妖精最后都会化为人形一般。不过千姿百态的生物如果最后都只会是一种形态那也太单调了。因此,有些时候我们要打开眼界,看看其他文化中狮子的进化之路。
不过因为文化隔阂,外国人对于神兽的观念不可能与中国一样,所以有时候我们得把它们传说中的所谓“妖怪”、“怪兽”也考虑进去。外国最有名的狮形怪兽当然首推埃及的人面狮。一般中国人叫它“斯芬克斯”。但这可能是个翻译的误会。“斯芬克斯”即“sphinx”,其实多用在一些合成怪兽名称后做后缀,如羊头狮身的阿曼圣,其原名为“griosphinx”,鹰头狮身的格里芬,其原名为“hieracosphinx”。人面狮身这种叫“androsphinx”,在埃及的为雌性,在波斯的为雄性,身子换成了牛的,改叫“拉马苏”,合为外国四大瑞兽。
希腊斯芬克斯像
虽然在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是头爱出谜语的妖兽。但在埃及神话中,它很可能是头圣兽,要不然也不会在大金字塔旁边有其巨像,很明显这是作为陵墓保护神的存在。有些国人还怀疑它就是古书中提到的“开明兽”。
其实这些怪兽有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出现在两河流域的有通天神通的自然之神安祖。安祖是只狮头鹫,它曾经是住在高山上的自然神,职责是管理人的命运。当其展开翅膀时,暴风雨就会来临。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安祖逐渐半身变成了纯粹的狮子,人们也逐渐将其视为邪恶的怪物,认为是它破坏了世间的安宁。这时,苏美尔文明里崛起了两位新神,一位是冥王内尔迦尔,另一位是战神兼农神尼努尔塔。兄弟俩都能化身成长有翅膀的“翼人”,统治着国家,也能变成两头长有翅膀的狮子。中国人解读为“翼狮”。
波斯翼狮浮雕
翼狮与狮怪成为敌人,展开了长久的斗争。波斯王宫经常有男子与狮怪战斗的壁画。中国学者解读为“国王战胜狮怪”,其实就是尼努尔塔战胜安祖。其胜利也就象征人类对自然力量的征服。
这次变形狮子的文化向西方传播,形成了狮鹫格里芬。向东方传播时经草原民族转换,与东方的虎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全新的神兽。
貔貅图
在南北朝时代,帝王陵前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瑞兽,样子象狮子,却长有翅膀。对于其名称却有多种说法。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单角为辟邪,双角为天禄”(也有相反的说法),这其实也就是西亚的翼狮文化挟佛教之威产生的变化,可以说与狻猊是同根同源。那么可否当它们也是狻猊呢?
天禄摆件
可以也不可以,因为名字只是表象,关键是它所承载的文化。狻猊承载的就是一种变体狮子文化。天禄、辟邪也一样。它们和狮子有同样镇压邪祟的作用。不过相对而言。狮子主要是镇阳宅,也就是活人的居所。而天禄、辟邪是镇阴宅,也就是墓地。传说它们可以吸收死者的尸气。这作用与狮子是一样的。但事实上帝陵也有走狮,所以不可一概而论,或者可以认为那些都是狻猊。因为天禄和辟邪的造型基本与狮子是一样的。哪怕有翅膀,却更接近于装饰,几乎看不出它的飞行能力。不过目前主要说它们是貔貅,也是龙子的一种。其实也就是狻猊的兄弟。在神兽整体龙化的背景下,两者之间的区别其实只不过是看有无翅膀而已。
黄金辟邪
每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而决定它们能否存在的往往是后来的人们。不能轻易扼杀它的生命力。狻猊就是代表一种比狮子更凶猛的野兽,而在当下中国人已经对狮子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可以将神话中对狮子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象集中在它上面。古书上有说狻猊食象,群象束手无策也只能请人类猎人来帮忙战胜天敌。佛教更是把自己神化了的狮子称为狻猊,但做为菩萨的坐骑,它们的身形体格也经过了改动,如头身比例更接近马,尾巴蓬松也向马靠拢,往往生有翅膀,这些都是现实中的狮子不具有的。这种异化了的的狮子就是狻猊。就象一些现代玄幻小说称飞虎为“穷奇”一般。
佛前狻猊
就这样,神话世界再次发生进化,新的传说也就诞生了。由狻猊这种神兽的诞生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往往产生于交流的“错位”,正是这一个一个契机不断丰富内涵,才诞生了丰富多彩的故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71500.html
凯发天生赢家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凯发天生赢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