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五岳四渎(江、河、淮、济)以其特殊的地理属性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所有的封建帝王无不把封禅、祀岳、祭天地视为永保社稷平安的头等大事。五岳之中,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都是明确而具体的,唯独北岳恒山不然。
早在远古时期,就已有了北岳恒山之名。《尚书.舜典》有舜“岁十有一月朔,巡狩至北岳”的记载。现代地理学上把从河北唐县、涞源直到山西浑源一带的山脉称为恒山山脉。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曾被视为恒山主峰的地方有5处之多,其中被公认为是北岳正宗的便是大茂山。
大茂山呈西南、东北走向,主峰高1898米,雄踞于保定阜平、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大茂山又名神尖山、神仙山,佛教称之为青峰垂,道教称之为总元洞天、太乙洞天、金城福地。当年大茂山上道观佛寺比比皆是。但因山道险峻,帝王、诸侯到北岳祭祀,多在曲阳县遥祀。北魏宣武帝年间(公元500年- 515年),北魏朝廷在曲阳县城原北岳庙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气势宏大的北岳庙。经过历代修缮,这座雄伟壮观的北岳庙一直保存到今天,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十国时,石敬瑭将河北、山西北部的幽云十六州割给辽国,北岳恒山遂被划人辽境。北宋时,宋朝虽多次与辽国交兵征战,但败多胜少,恒山山脉成为宋辽的分界,于是有了“祭山不祭巅”的说法。明朝中期,一些大臣因北岳交通不便,奏请改祀山西浑源州的玄岳为北岳,均未获准。明孝宗弘治六年( 1493年),兵部尚书马文升又奏请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礼部认为祀北岳于曲阳,“历汉唐宋以至国朝凡三千年,未之有改。其浑源州号称恒山,亦名北岳,然祀典不闻。”“大明集礼载,汉唐宋北岳之礼皆在定州曲阳,与史俱合。浑源之称北岳,只见州志碑文,经传无可考。”
到了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朝廷决定,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州。由此看来,山西的恒山充当北岳的角色,不过350多年的历史。
大茂山由20多座山峰组成,站在崖顶,就可看到峰连峰、峰拥峰、峰压峰、峰峰争先的壮观景象。其主峰太乙峰,似群峰之祖,爷爷峰、奶奶峰、媳妇峰、母子峰、贞女峰诸峰环列。
登峰极目远眺,天地苍茫,连绵起伏的群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渐渐远去。大茂山中有数不尽的自然景观,尤以石窟、溶洞为最甚。南端四面悬崖绝壁上有无数神秘的洞窟,仅有神话传说的就有黄龙洞、黑龙洞、无底洞、老君洞、白虎洞、野马洞等。
最大的石窟要数石城院村外山上石窟了,3丈宽、1丈高、10丈深。最大的老君洞可容纳200多人,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洞窟曾作过兵工厂,住过八路军3个团,3个干休所。在顶峰南侧的跑马梁上,有数百亩开阔地,人称“空中草原”。每到春夏季节,这里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徜徉其间,仿佛到了塞外草原。
此外,大茂山的神秘还在于博大变幻,让人难识真面目。从山的不同方向登山,只能看到山的一侧。在不同的时段内,大山时隐时现,变幻莫测。日出日落时,随着温度变化,远看其貌,雾霭弥漫,紫气笼罩,放射着仙气灵光;阴天看其状,是一座黑黝黝的黛青色屏障,阴森恐怖;雨过天晴,青山如洗,残阳如血,山顶部都被云雾包裹着,与天相连,威严而神秘。
大茂山是唐河支流通天河的发源地,山内泉水汨汨,流水潺潺,高山瀑布飞流直下,雾气蒸腾,十分壮观。石人沟内的溪流,清澈见底,成群的鱼儿往来嬉游,既可休憩观赏,又可持竿垂钓。
“恒山积雪”为大茂山奇景之一。严冬时节,山峰多为积雪覆盖,至5月份才融化。春季游览,山顶白雪皑皑,山下流水淙淙,山间山花烂漫。此时的大茂山,既展示着严冬的晶莹与肃穆,又流淌着春天的柔情与温馨。置身其间,身感神受,是一种奇妙无比的享受。
大茂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脚下蜿蜒小路被横生的灌木挤得模糊不清。越往上爬,山势越险,山林越密,脚下云来如雾,林海生烟。两万多亩山林中,有油松、白桦、山榆、白杨、翠柏、山杏、核桃等多种林木。浓阴下,有人参、灵芝等中草药千余种,黄杨球、野山茶等千姿百态的野花点缀其间,狍子、黄羊、小山猫的身影忽隐忽现。
虽然祭祀北岳移至山西浑源,但是大茂山仍是北方人民心目中的北岳,到大茂山朝山进香者依然络绎不绝,如今这里仍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相应的服务设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49356.html
凯发天生赢家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凯发天生赢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